豆瓣5.5分预测票房1亿 成龙《传说》是情怀杀猪盘?

来源:人气:612更新:2024-08-10 15:35:20

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传说》像是都想当风口上的猪的年代,AI在大银幕上的一次粗莽实验。而成龙这位享誉全球的功夫巨星,勇敢而无畏地当了小白鼠。

结果可想而知,豆瓣评分5.5分,预测票房仅1亿元,观众疯狂吐槽。

“神话”这个IP没能重生。成龙,再次成了情怀杀猪盘,声誉受损。

老人味

导演唐季礼64岁,主演成龙70岁,出品人于冬53岁,这三个人不仅身体老了,审美也老了。

《传说》就是由这三位决策者做出来的一部老人味极重的电影。

它虽然用了最新潮的AI技术,但却显得跟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像是几十年前的电影,观感还远不如十九年前上映的《神话》。

故事上,《传说》没有创新,几乎是对《神话》的换皮重拍。

《神话》讲的是一个穿越千年的爱情故事。古代部分里,骁勇善战的秦朝大将军跟他护送入秦为妃的公主暗生情愫,但这段感情以悲剧收场,没有结果。现代部分里,考古学家在探险和寻梦之旅中续上了前世缘分。

《传说》也是类似的设定,骁勇善战的汉军将领救了一位公主,两人相互喜欢,结果将军为救公主中毒,公主为救将军死了。现代部分里,考古学家考古时挖掘出神秘的萨满古玉,引领他和助手梦回西汉。

在十九年前,《神话》的这个穿越设定是很新鲜的,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守候千年的誓约,再加上成龙的打,金喜善的美,比电影还红的歌,让它成为当年的爆款。

再把这样的故事拍给当下观众看,从选题上就是一种冒险。更要命的是,电影故事也像是AI写的俗套模板,三角恋、女追男、弑父夺位,毫无新意。

《神话》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把古今两条进行了巧妙的穿插,营造出一种梦境与现实若即若离的浪漫感,凄美的爱情因此动人。

《传说》在这方面远没有达到《神话》的水准,它的现代戏和古代戏失衡,且没建立起让人信服的代入关系。

成龙演的房教授像是一个被推着向前走的局外人,而不是主角。创作者把重心放在了古代战场及多角恋上,也即放在了张艺兴、娜扎、李治廷这几个年轻人,以及年轻的AI成龙身上。

老年的成龙,更像是一个客串角色,只负责过场戏,以及在结尾的时候,不明所以地和反派们打了一阵,教授秒变武师。导演甚至都懒得交代这个教授有过什么经历让他变得会打,似乎大家都应该默认,成龙会打,所以每个角色都理应会打。

现代部分,张艺兴和彭小苒演的教授助手才更像主角,电影用了大量戏份在讲她(他)们之间女追男,制造笑点,可这条线和电影主题并无强关联,纯粹是为了喜剧而喜剧。

古代戏里,编剧搬出了霍去病追击匈奴的历史,想营造一种真实感,但又在其中把多角恋、苦情戏作为核心在讲,让人迷糊几位主角到底是在为国而战还是为女人而战。

其中的剧情非常戏剧化,年轻版成龙为了娜扎跟李治廷开打,被毒刀刺伤,娜扎非要用嘴给他吸毒,吸完毒她要去找萨满要解药,张艺兴人、马都受伤了,非要跟着去护送,结果,马累死了,人在送回解药的那一刻也死了,娜扎也被毒死了,她死前把李治廷杀死了。最后,成龙抱着死去的娜扎,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故事结束。

为了完成凄美的设定,创作者留恋在过时的直男癌趣味里,只管给观众开上帝视角。

小白鼠

如果只看剧情,《传说》还只是一部平庸的电影。没想到,被作为重点营销的AI成龙,没有给电影加分,反而盖过故事的老套、寡淡,成了最雷人的点。

2005年,《神话》上映,国内票房9700万元,仅次于陈凯歌的《无极》,位居国产片年度票房榜第二。而当年全国票房收入是20亿元。

当年还是发行人的于冬一直记得《神话》的成功和轰动效应。于是,十几年后,他想把这个IP再开发一遍,要用上博纳正积极拥抱的AI技术。

已经离开市场很久的唐季礼似乎相信,自己可以玩转AI,变得时髦,跟年轻观众接轨。

而成龙,也是被AI可以让自己在银幕上重现27岁的样子这个新鲜点子吸引,变得兴奋。

可他没想到,自己变成了大银幕上的小白鼠。

所谓的AI,是真人替身实拍,然后进行AI换脸。而这个换脸又极不成功,放大在大银幕上看,缺点赤裸裸地暴露。这个AI成龙眼神空洞,面部僵硬,连需要表达情感时基本的喜怒哀乐都做不到,更谈不上表演。

为了让这个AI成龙和其他真人演员同频,整个电影的画面质感有很大的牺牲,花大力气实拍的大场面,也在滑稽、违和、出戏的观感里浪费掉了。

可以看到,《传说》一开始的方向就跑偏了,AI这个还没成熟的技术变成了卖点,故事为技术服务,而不是技术为故事服务。

决策者没有明白,观众看成龙,看的不是他的颜,也不是他的年轻,更不是他和娜扎谈恋爱,观众想看的是真实、有趣的成龙,绝不是成龙这块招牌。

《传说》杀青一年后顺利上映。用上AI,是节省了后期制作时间,节省了成本。唐季礼说过,用AI做年轻时的成龙,比李安《双子杀手》做年轻时的威尔·史密斯一帧一帧做成本要便宜70%-80%,而且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唐季礼又想坚持匠人精神,带领千人剧组千军万马地实拍。

可结果并不如意。上亿的投资,换来不到一亿的票房,必然承受巨亏。

这像极了这部电影的主控出品方博纳影业,一边想实干,一边又想取巧。一边想守旧,一边又想创新。一边想专注作品,一边又积极拥抱流量。

岂止是博纳,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创作者,很多出品人,很多电影公司,都没法特别坚定,慢一步,生怕被落下,快一步,又可能踩雷。

只能说,于冬和他的投资伙伴们很莽,很勇,也很惨,他们用真金白银为全行业做了一个实验,结论很明确——大银幕毕竟不是手机屏,卖票的电影毕竟不是免费的短视频,用AI搞电影,还得悠着点。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
首页
电影资讯
电视剧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