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密》很自信但也很自恋

来源:人气:415更新:2024-08-10 15:31:50

“过度视听”可能会成为这一阶段国产重工业大片持续寻求升级的新弯路。

文/庞宏波

观众看笑了。

当镜头转向陈思诚,陈思诚写字、拉灯,结尾段落一系列操作让点映场的观众爆发出了最响亮的笑声,但这样的观影反馈本不应该是《解密》该有的。

作为中国电影产业最成功的“产品经理”,陈思诚不可能不知道这样的结尾处理带来的离场感会有多大的风险。但最终成片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实际上是陈思诚的一种“自恋”。他很清楚观众的心理,在不影响电影框架的前提下“制造”舆论也可能会帮助更多的观众走入影院。

《解密》当然有它好的地方,它的美术、摄影包括刘昊然这样的年轻演员在表演上的不断进步,都成为了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很多细节层面能够看到过去十年时间里,国产电影工业化的巨大进步。

但《解密》也有它的不足。大盘萎缩、观影人群年龄结构上涨,那么吸引年轻观众重回电影院的难道仅靠奇观景象堆砌的视听体验吗?即便电影在重工业上升级得到广泛认可,但是《解密》该有的人物和时代的厚重感以及应该有的更深层次内核表达的缺失,口碑上的分化真的应该彻底被忽视吗?

1

叙事“过载” ,深度“缺失”

电影还是应该回归本质。

《解密》目前口碑最大的不满在于叙事层面。无论是所谓强视听的“大片”,还是不走寻常路通过十个梦串联的人物传记片,叙事都不应该是放在次要地位的。

《解密》在叙事上最大的痛点在于叙事“故意”复杂,让抽象更加抽象。在长达156分钟的篇幅里,通过容金珍的十个梦境串联出了容金珍的一生。但是现实和梦境不克制的来回切换且缺乏足够的逻辑引导,导致观众产生了一定的精神疲劳。

《解密》当然可以以容金珍的“梦”切入,这个出发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如何让容金珍的十个梦以及容金珍这个“人”和解密背后的“国”能更巧妙的整合在一起,而不是突兀的梦境展现,是《解密》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是电影叙事框架被破坏,156分钟的大篇幅却通过碎片化的顺序进行拼接。

电影从大的框架上希望通过“采访体”的侧写来勾勒出一个更加完整、立体的容金珍。但是电影并没有从一个小的切入点通过多视角叙事来进行反复补充,而是通过几个外部视角进行顺序叙事,最终镜头落点在陈思诚“真人出镜”导致了这种访谈结构的“无效”。

另外,电影非常想呈现出容金珍“有血有肉”的一面,数学天分上的异于常人和个人情感上的凡人需求都想要,这本质上没错。电影里对容金珍一生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必瑜和小梅实际上占据了非常多的笔墨。但是必瑜突然的“爱你”、“想你”,小梅和容金珍从恋爱到婚姻都有太多缺乏逻辑铺垫的合理性。

电影不仅仅展现容金珍“天才”的一面,还有容金珍参与701解密工作的“事业”一面以及容金珍和希伊斯从师徒到对手“对抗”的一面。由于叙事支线过多,再加上个人情感和人生经历,想要面面俱到但却显得非常吃力。

这也是因为电影没有中心主线导致的,如果电影的切入点紧紧围绕容金珍和希伊斯的“关系”,在二人关系变化中填充个人情感、大国对抗可能会显得紧凑的多,但电影似乎并不满足于这种常规技法。

可是从目前《解密》呈现出来的,就是“既要又要”的繁复。

在深度上面,上映前不少提前观影的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部“中国版的《奥本海默》”。《解密》的确有时间跨度、有数学天才参与“解密”背后国家竞争的广度,但是却没有进一步的深度。

《奥本海默》最大的价值在于一个人物传记里的“人”是多维度的,尤其是直接的政治批判补足了这类电影不多见的“视角”。但是因为审查原因以及导演的个人选择,《解密》在很多东西上欲言又止,一笔带过。

当《解密》没办法塑造出一个在精神层面能够和普通观众发生情感共振的“天才”,那么单靠所谓的“复杂”和刘昊然改变自身形象的“猎奇”是远远不够的。

2

奇观堆砌也会疲劳,过度视效是一个陷阱

重工业的进步可能不应该以“过度视效”为代价。

关于《解密》的产业评价,很多都放在了国产电影重工业的进步上。《解密》在重工业上的确有进步的地方,无论是美术还是摄影都下足了功夫。可是《解密》反过来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所有的“重工业”都是完全有必要,一个镜头都不能割舍的吗?

电影里展现了容金珍的十个梦境,十个梦拍的个个精致,红色沙滩、漩涡、迷宫、海象、摩天轮、棋局,任何一个观众都能看到《解密》花了大钱。而且重工业的部分从完成度来说也极高,这是电影非常出色的地方。它通过高度的资金和资源能够呈现出很好的完成度,这当然是重工业的一种进步。

可是如果《解密》没有这么多奇观景象的堆砌,影响观众的观感吗?观众会认为缺少“海象”认为电影想象力匮乏,从而认为电影遗憾吗?可能不会。观众会认为没有容金珍在迷宫里疯狂逃跑就认为这个人物不够立体吗?可能也不会。

也就是说,电影很多重工业的“奇观”并不是不能割舍的,甚至因为这些奇观过多,导致观众在视觉上也有很大的疲劳感。一些不必要的“奇观”并没有强化电影的表达,反而在起到弱化的作用。

但是像《奥本海默》、像《沙丘2》也有大量的奇观景象,但绝大多数是克制的、是必要的、是惊艳的。甚至去年春节档《无名》同样在美术和摄影上非常考究,但并没有进一步的“视觉炫技”。

其实去年《封神 第一部》也有类似的问题,就是“过度视效”。很多费时费力费钱的重工业部分实际上不一定都是必需品,而如今《解密》出现同样的问题,就让人不得不怀疑一旦导演沉浸在“为中国电影工业化探索在努力”的情绪里,是否会造成某种程度上的“视效”浪费?

这并不是说中国电影不应该探索工业化,不应该拍摄重工业电影。而是说重工业电影某种程度上要懂得节制,并不是工业镜头越多越好,构图、美术越精致就越有质感。一旦导演花费了巨大心血和金钱做出来的视觉效果成为观众的视觉负担,这不仅仅是导演个人努力的一种受挫,也对重工业持续探索是一种打击。

3

《解密》为主旋律再“松绑”,但产业理想请勿用力过猛

类型探索需要循序渐进。

就目前《解密》呈现出的效果而言,最大的价值可能是进一步拓宽了主旋律电影的类型探索。更难得的地方在于《解密》保持了和同类题材国际大片同步的趋势,主流商业电影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艺术质感,而非意识形态和类型刚需。

从去年开始,主旋律大片在商业电影市场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疲态,这意味着主旋律想要占据市场头部地位又到了寻求突破的转折点。去年春节档的《无名》和今年暑期档的《解密》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类型相似性,都是通过质感的提升弱化了普通大众对主旋律的排斥,而且在题材上保持了创新。

关于陈思诚反复强调的一点是陈思诚的商业嗅觉、类型技法以及重工业资源的调配和把控,都是现阶段中国最优秀的导演之一,而《解密》并非是粗制滥造的电影,这应该是一个共识。

尽管很多人认为陈思诚原本有更简单的选择,比如继续深耕喜剧、悬疑,本不需要走出舒适区拍难度如此之高的重工业大片。但也从来没人认为中国电影重工业的进步只能落在陈思诚头上,必须由陈思诚来带领中国电影进步。

从初心上来讲,陈思诚希望进一步提升国产电影工业化水准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但是陈思诚个人的初心代表的是行业头部人才努力的方向而不代表最终的结果。

对于《解密》来说,真正的考验不是陈思诚是否有推动产业进步的初心,而是市场是否接受《解密》呈现出的“真诚”。目前《解密》点映所带来的口碑分化,担忧实际上有一点高于预期。

如果市场既不喜欢所谓的“商业快餐”,但同时因为部分电影略带用力过猛的“视觉炫技”而迅速审美疲劳,从市场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恐怕同样是《解密》所不希望的。

年轻观众逃离了电影院,到底会因为一部什么样的电影重新对电影有信仰呢?或许需要的是不是某一个中国版《XXX》在市场大爆,而是无数不断修正自己的《解密》们前仆后继且循序渐进的努力。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
首页
电影资讯
电视剧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