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默杀》深度解析:没懂的来看这篇解读,真相都藏在细节和彩蛋里

来源:人气:473更新:2024-08-10 15:36:50

文/叶秋臣

柯汶利自从电影《误杀》和网剧《唐人街探案》之后便声名鹊起,其执导的作品数量虽不算多,但观众的期待值却很高。

所以在《默杀》上映后,我就抓紧买票看完了。

总体而言,属于典型的7分电影,主观上的一遍爽片。

优缺点都很明显,豆瓣6.9分很公允。

柯汶利不愧是跟着陈思诚混出来的,《默杀》与去年暑假档《消失的她》在观影体验上如出一辙。

票房在上映5天后已冲向3亿大关,官方预测最终将获得超过10亿的成绩。

接下来,叶秋臣将深度解析整部片子,谈谈自己在观影过程中的一些感触。

如果没懂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篇解读,真相其实都藏在诸多的细节和片尾彩蛋里。

以下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欢迎讨论。

通篇皆涉及海量的剧透,请未观影者慎入。

1.关于主创

林在福的饰演者是王传君,去年他参演的《孤注一掷》狂揽38亿的票房,令其成为了暑期档电影大银幕上的常客,片中有个造型是他戴着白色厚口罩,记忆一秒回到《我不是药神》。

在《默杀》中,大部分的表现都在预期之内,但有很多动作的情绪不太到位甚至不够合理,比如抱着女儿哭的时候在腿部细节方面就稍显别扭。

李涵的饰演者张钧甯,台湾腔在一众演员中比较突出,加上戴国栋饰演者吴镇宇的港普,整部电影的台词就是各种口音大混合。

吴镇宇算是个纯工具人,除了砸DV那一幕稍微在人性上刻画出了一点点层次,其余全是因为这个故事里必须有个查案的警察才存在的。他的两个小弟由阿如那和王成思饰演,比吴镇宇还要更工具人。

小彤的饰演者王圣迪,她身上还是《隐秘的角落》里普普的味道,所以从出场开始就猜到这个角色不简单。

当钟晓晴母亲的饰演者李梦和王圣迪同框时,梦回《隐秘的角落》。

惠君饰演者徐娇,演技方面远不如王圣迪,虽然人设是略带痴傻的属性,但她呈现的是装傻,而不是真傻。

校园霸凌女子四人组,演技全都非常之硬,比片中讲的顽石还要硬。

开口讲话时,水平真的是烂到根本没上过台词课的程度,尤其是安琪那个角色,样貌相比之下也过于成熟了,这个人物选角相当失败。

三个小跟班挺漂亮的,但并没有达到一眼惊艳的魅力。有人觉得她们演得特别好,可能是标准线不一样吧,比起电影中其他演员,我认为明显是短一截的。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少年的你》中周也饰演的魏莱,那种呈现方式的感觉才是对的。

陈妈的饰演者蔡明,人设相当突兀,台词也特别出戏,个人感觉此类风格不宜混入任何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元素,违和感很重。

《默杀》电影带有浓烈的柯汶利滤镜,看过他作品的观众一定不会陌生,整体色调偏黑暗,适合影院里观看,能够适当增强沉重感。

一如既往喜欢拍摄下雨的场景,营造一种悲愤的纠葛感。

节奏成熟,叙事紧凑,他很擅长这种调整时间顺序的揭秘方式,悬疑风随之加重。

拍摄手法和BGM选用,很多剧情中都能找到《误杀》的影子,比如审问李涵和小彤时的氛围感,以及林在福烧光船里的物件后转身走向镜头的戏,都嗅到了同样的味道。

从《黑暗荣耀》开始,许多片方都尝到了校园霸凌复仇题材的甜头,因为这种故事很容易令观众共情,是个极佳的话题元素。

我浅浅搜索了一下脑袋中有限的片单,春节档张艺谋导演的《第二十条》中对此也稍有涉及。

片头出品公司有一大串,基本都是老朋友们。

唯一特别点的是“最坚持正义电影”,这个名字成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片尾主创名单出来时,闪烁着不同字体的呈现方式很特别,有点晃眼睛,但效果不错,有点令人注目的提醒作用。只不过,导演有几个名字后面没加上他的国籍,柯汶利是马来西亚的。张钧甯和吴镇宇都专门标注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所以此举更像是刻意为之。

翻拍了自己曾经执导的同名电影,用了更豪华的阵容和设备,结果口碑还不如当时的前作,不知道柯汶利心里是什么滋味。

管他呢,反正只要票房大卖就好。

2.关于片名

《默杀》的英文片名叫做《A Place Called Silence》,大概可以翻译为“沉默之地”。

沉默的都是谁?

还记得在《知否》中,明兰曾说过一句台词,用在此处特别恰当。

板子不是打在自己身上是不知道疼的,只要不是S了自家人,也是可以慷他人之慨的,真扯到自己身上来,是宽宥也没有了,慈悲也没有了。

当惠君受害后,林在福在校园门口发单子找线索。

钟晓晴的母亲无动于衷,李涵也视而不见。

当李涵在遭受家暴时,陈妈从门镜看到了一切,可她没有出手阻止,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李涵下楼时也看到了钟晓晴的母亲,对方同样是沉默以待。

当霸凌组被灭团后,发单子的变成了钟晓晴的母亲。

同样是全场的沉默,没有人敢发声。

沉默做什么呢?

沉默也会S人。

这部电影的核心主旨其实讲的就是英文片名,那些视而不见的沉默,也是案件的凶手。

就像沈墨的大娘,对大爷的罪行知情却选择无视。

当时叶秋臣就在《漫长的季节》长篇深度解读的剧评中提过这个观点——

沉默的坏人,并不是好人。

3.关于细节

(1)关于讽刺

有一点令人非常唏嘘,林在福是海啸幸存者,当年是方老师施以援手救了他。

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人都是自私的,方老师也如此。

所以天灾终究还是敌不过人祸。

在这个大背景下,最讽刺的就是那本“觉悟”的书,以及那句关于觉悟的话。

我们存在于此,无论何时何地,皆为众生。众生之行,引发觉悟之链,觉悟的终点,皆是新生的起点。

这句话,曾经是林在福认定的“真理”。

可是,他突然发现这句话错了。

在方老师狡辩说惠君已经没了,但那些霸凌组的女孩还有救,充分证明了那个观点只是歪理。

人可以像石头一样顽强,但真理是一把榔头,可以咂碎顽石。

但榔头真正砸碎的,是“真理”。

新生,的确靠“觉悟”来定义。

但电影里的人,从没有跳出过囚禁自己这个怪圈。

(2)关于阶级

电影里还拍出了阶级味道,弱势群体被强权欺辱却无可奈何。

受雇于学校的保安根本不敢管校长女儿进行的霸凌行为,开着奔驰车的校长撞到了骑车的吴望但扬长而去,李涵打开纸箱子后发现里面有翻过来被粘住的蟑螂(小人物)。

霸凌方式是大家常见的类型,但呈现方式令人窒息。

安琪她们用胶水给小彤涂上十字形状的“口红”,把身体各部位都用胶水黏住,侧面是在表达小彤身心都被“囚禁”的现状。

这个囚禁不止是霸凌组给她的,还有来自李涵的。

(3)关于漏雨。

电影中拍了多处屋顶漏雨戏份,包括李涵和小彤家里,以及礼堂的棚顶,对应那句“屋漏偏逢连夜雨”,下一句是“船迟又遇打头风”。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暗示本片的故事是多层次的悲惨。

(4)关于名字

霸凌四人组的名字分别为高静书,钟晓晴、安琪、黄雯凌。

把“高”“钟”“琪”“凌”四个字单独拿出来,就是“高中欺凌”,人如其名。

一直在偷拍的吴望,对应的是“无望”。

如果没有这个角色的存在,一切的真相都不会被人得知,自然没有希望。

林在福特意在计划前就搬家到隔壁,目的就是为了让吴望拍到他掳走小彤的画面,否则不搬家岂不是更隐蔽?

有人觉得吴望这个角色比较多余,叶秋臣并不这样认为。

当李涵质问他为什么不早报警,吴望只说了一句“我是在保护你”,潜台词就是他也拍到了当年李涵S掉丈夫的视频。

之所以没有选择告发,是因为他本身就与小彤是站在一边的,在后面彩蛋部分会展开再谈。

(5)关于塔罗牌

霸凌小跟班们在被干掉之前曾经算过塔罗牌,上面的图案我匆匆扫了一眼,应该是个木盒子状的装棺材。

最后小彤就是从类似棺材一样的木箱子里出来的,寓意着“重生”。

(6)关于船。

船本身就有漂泊之感,主要是为了林在福和惠君而设的意象。

电影开篇,林在福就从水中挣扎而起,费力爬到了小舟之上,暗示寻求真相的过程之艰难。

林在福万念俱灰,在造船时砸伤了手,这个船暗指他们的“家”,在女儿没了之后,家也散了。

最后,她们父女俩是在船上“重生”的,所以这艘船也是“诺亚方舟”。

学校组织学生们放船祈福,此处的纸船也与开篇相对应。

其实行为上秀出的善意并没有什么本质作用,唯有内心的善意才最为难得。

但除了后期的戴国栋摔录像机之外,本片里几乎没有一个正常人,全是心理有疾病的,善意更是少得可怜。

(7)关于冰柜

林在福接到方老师的时候,特意提到学校的冰柜换了一个,大概率就是曾经用于藏S体的。

(8)关于鸽子

当关键转折点出现时,往往都有鸽子出现。

最初,鸽子是惠君的,由小彤和她一起照顾。

惠君被校园霸凌时,鸽子就是威胁的重要筹码,她没有保护好鸽子,和平被打破了。

小彤在在典礼上看到的那只巨大白色鸽子,就是指代惠君的案件,因为鸽子还撞到了礼堂棚顶的玻璃,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惠君是如何摔下来的,同时预告了安琪是怎么被发现的。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最后,小彤放飞鸽子,走上了新的人生之路。

最后,鸽子落在林在福父女俩所在的小船上。

最后的最后,她们都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

(9)关于母爱和父爱

李涵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女儿,生怕她再受到男性的欺辱。

店铺老板靠近小彤,她马上过去隔开。

林在福危险时搂了一下小彤,之后也被阻止(这里其实就预示他俩早就相识,意外的反应最准)。

一开始我以为李涵是专门伪造了一个男性角色来保护她们俩,毕竟女性容易被轻视。

逢人便讲自己的老公在广州,种了金桔到处送,还把显眼的黑皮鞋放在鞋架最顶层。

当知道是继父关系的时候,我就猜到不妙了。

但悲剧已经发生了,所以李涵唯有尽全力让同类事情不再发生。

为了保护女儿,她最后也成为了替罪羊。

这就是李涵的母爱。

林在福的父爱,就是为女儿讨回公道。

所以他做了一系列的事情,即便牺牲自己也无所谓。

李涵开车追林在福的时候,瞬间联想到了《涉过愤怒的海》,场景和心态几乎是复制粘贴过来的。

(10)关于画

当李涵闯入林在福家里时,镜头扫过墙上的一幅画,画中是大海之上一叶扁舟,船上坐着相互依偎的两个人,一大一小。

这幅画就对应了最后林家父女的结局,在幻想的另一个世界,他们幸福地重聚了。

林在福跳楼后的画面,也与开篇时坠入水中的戏相呼应,终究还是殊途同归了。

小彤在课堂上画的内容,其实是她继父被埋在了楼顶花圃之下,没想到那些金桔真是李涵老公“种”的,只不过是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

这里也很像《疯狂的麦克斯:狂暴女神》的结局设计。

(11)关于粤语

在抓到吴望后,从证据看他就是个偷拍狂。

戴国栋审问时一改平日的港普,直接飙出了粤语,因为他俩原本就是父子,自然能听懂。

(12)关于小彤。

其实小彤一直在装哑巴,这件事只有她和李涵知道。

因为当初9岁那年遭继父凌辱,李涵叮嘱这件事不要告诉别人,从此她就成了不能说话的“哑巴”,彻底失去了表达的自由。

李涵给小彤打电话时,明确说过让她说句话,每天打她就是提醒别忘记“装哑巴”。

陈妈那句全楼都知道李涵打女儿的话,应该就源于这个考量,毕竟嘴里一直挂着的是“我在保护你”。

片尾彩蛋中身为“哑巴”的她竟然在唱歌,侧面证明了这一猜想。

王圣迪的那个眼神,就是在复制电影《唐人街探案》中思诺的邪恶一笑。

特别鸣谢了陈思诚,柯汶利还是懂得感谢贵人的。

4.关于缺点

部分镜头是具有迷惑性的,所以你看到的画面不一定是真相,需要在最后揭秘后再将剧情重组来看。

霸凌小跟班在被最后一击之前,曾拨通了报案台的电话,但她光顾着等剧情那下砸过来,整个人愣住不讲话,显得有点假。

静华女中的校长,是霸凌小组头领安琪的父亲。

当时惠君意外离世,校长还蒙骗林在福说监控坏掉了,无非就是想要包庇自己的女儿。

他在明知道安琪是间接S了对方女儿的这个前提下,依然同意林在福进学校工作,这个脑回路挺清奇的。

这部电影让叶秋臣想到了很多的影视剧,继父和继女组成的家庭通常都比较悲剧。

比如《刑事侦缉档案2》中法医方Sir的妹妹,以及同样被继父糟蹋的周咏欣,还有《玫瑰的故事》里年幼时被X侵的苏苏。

即便已经看过那么多的同类题材,当真的把小姑娘被糟蹋后的那一幕呈现在眼前时,我还是被震撼到了。

震撼之余,我明显感觉到了恶意。

仔细咋摸一下,其实你会发现《默杀》这部电影对女性的恶意很重,安排了苦难之下极端化的人物设定,感觉是把悲惨做了一个集合。

而且初衷并不像是为她们伸张正义,只是为了噱头和卖点。

校长对李涵的言语上各种X骚扰,说话完全不避讳,那股高高在上的权力感特别恶心,但后来一想,这都是为了凸显矛盾而安排的。

早期的戴国栋对李涵母女俩也并不客气,在口供中找到疑点就拼命放大,直到得知真相后才转换了态度,他摔碎摄像机的瞬间真的是令人感慨万分,为了能够保护一个自小便受折磨的小女孩,他宁愿放弃给自己儿子减刑和自己团队立功的机会,只为了给小彤一个新的开始。

当李涵意识到戴国栋在演戏时,是全片中唯一让我感觉到温情的时刻。

最后,虽然戴国栋遭到了惩罚,但希望他的心里能够甘之如饴吧。

不过,对于同样知情的戴国栋小跟班,片中却是只字未提。

林在福穿着印有共建慈善会字样的衣服,本以为会像《周处除三害》的呈现方式对此邪教进行适当展开,但电影里仅仅审判了方老师,设计了钥匙扣上有相似字样的小细节,同时电视里放出了校长与基金会勾结的新闻,再无其他。

为了营造一个不相信J方的环境,电影里面所有人都想先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当李涵猜到女儿可能是被林在福掳走时,第一反应竟然不是找帮手。

很惨的一段戏,她从楼上爬下来想找小彤,扑通一声落在了空调外机上,手被钉子扎得惨不忍睹。

但这一幕除了丰富战损造型外,实际上必要性不大。

李涵的外形条件特别优秀,这么漂亮的女人只在学校做清洁工,其实目的就是为了看着自己的女儿,执行在小彤眼中那种变态的保护欲。

起初在台词里得知她的职业是会计,我还以为会像《看不见的客人》一样据此有反转,但事实证明想多了,单纯只想表达为母的牺牲而已。

也可能是因为《消失的她》已经借鉴过这部电影了吧。

5.关于尺度

从审核的角度来分析,《默杀》属于在尺度上拿捏特别精准的电影,再过一点可能就不容易看到了。

很多剧情都偏X腥,配合画面镜头和音效将氛围营造得很恐怖,镜头突袭次数很多,没有预料的话会被吓到,同时还叠加了诸多争议性很强的元素,比如校园霸凌、家暴和QJ幼童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校长拉彩带之后,安琪从头顶的球里落了下来,整个人用塑料布紧紧裹着,手机也在里面不断地响,怒目圆睁,画面非常惊悚。

还有狗、人手和脑袋们的片段,看得整个人会后背发凉。

以暴制暴的方式,的确和《周处除三害》非常相似,也令现实中的霸凌者毛骨悚然,生怕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样的警示作用是值得提倡的,至少告诉那些坏蛋,尽量别做伤天害理的事情,否则报应不一定哪天就会降临。

6.关于彩蛋和另一种解读

电影片尾后设有一个彩蛋,几乎和《误杀》的操作一样。

小彤身在都马市女童拘留所,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属于这个年龄的复杂,给了电影另一个解读的空间。

当时叶秋臣便很快联想到了《白夜行》。

雪穗也是通过一步步的计划,将所有人变成了自己逃脱困境的棋子。

当惠君被欺凌,小彤看着好友头上戴着有刺的花环,被迫喝下头发碎渣的水,身体不受控地被拽往棚顶的玻璃上时,她就已经对霸凌组动了S心。

她俩是真正的好朋友,同在特教班,在外界看来身心皆有缺陷。

但就是这样一个陪伴自己的存在,因为霸凌组的恶行而离开了这个世界。

于是她拿起剪刀,只需要像9岁那年一样,捅过去就行了。

但李涵阻止了她,此时小彤便知道母亲虽然内心想要保护女儿,但却适得其反,所以她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

如何能够摆脱现有的局面呢?

他需要合理的情景,以及恰到好处的帮手。

林在福,又何尝不是小彤的“工具”呢?

林在福复仇的想法直接且简单,就是令所有“沉默”的人都尝到苦果,比如霸凌组全部成员,还有知情不报甚至帮忙隐瞒的方老师,以及那些无视自己求助的母亲。

既然社会给不了自己公道,那就唯有处以私刑。

为什么帮小彤?

一来是她和惠君是好朋友,也是唯一在霸凌时企图伸出援手的人。

二来是他已经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于是想给小彤一个逃出去的机会,让她能够自由地飞翔,就如她们的鸽子一样。

林在福虽然有执行力,但逃跑计划的周密程度,不像他这种智商能想出来的。

小彤那些纸鹤(鸽子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一直都在传递她受难的消息,比如林在福车里的书中,也夹着她折的纸鹤。

这些纸鹤,也可能写着各种计划的细节,引导着林在福完成。

那个惠君受欺凌的视频,也是小彤主动放到储物柜里的。

从大结局中短短几场戏,基本可以看出她是主动去招惹了霸凌四人组,属于愿者上钩。

受欺凌之后,以此为契机让林在福进行复仇,这个路数也特别的陈思诚。

从她进门前看了一下对面楼的眼神来看,吴望的录制本身也是她计划的一环,否则被掳走的事实就不存在。

而且在林在福扔掉两个极大的黑袋子(李涵怀疑内有S块),以此转移众人的注意力时,吴望也是伪装成了林在福的样子出现在垃圾车旁。

若非他的出现,声东击西,小彤的逃跑也不会如此顺利。

最后,她再利用母爱的力量,让李涵为自己顶罪。

当然,这个猜测是偏黑暗的。

但从目前的剧情安排来看,不无这种可能。

我们不能因为那是一个孩子(毕竟她也是普普),就否定她是整件事情的主谋这种可能性。

《唐人街探案》里有过,《隐秘的角落》也有过。

我很希望是自己想多了,所以把剧情过于黑暗化了,也把人的行为过于阴谋论了。

我很想。

愿这个世界上永远不要出现电影中的任何一种悲剧,希望像小彤一样的女孩永远可以天真无邪,幸福快乐。

但对既有的事实,已发生的悲剧,我们不能选择性忽略和无视,不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和眼睛。

那就去彻底了解它,接受它,然后避免它。

对电影如何多层面去解读,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在观影时从中获益,便足矣。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Description of the image
首页
电影资讯
电视剧
综艺